
為何、如何開始接觸跑步? 小學四年級時,爸爸因為健康因素開始慢跑,我也被拉著一起跑,當時獎勵是跑十圈十元(但都沒有拿到,大笑)。從此之後就一直會跟家人參加永和慢跑俱樂部的活動、路跑賽(如下圖),當時對於能跑贏一些大叔覺得還滿好玩的,就開始喜歡上跑步。 ![]() 高一的時候,因為俱樂部的跑馬拉松風氣,參加了人生第一場馬拉松-太魯閣馬拉松,以3:40多完跑,從此每年都會跑幾場馬拉松,台北市市中運時也會代表松山高中出賽,不過都沒有什麼正規的練習,賽前一週集合就去比了。 接觸田徑 上了清華大學之後,我希望繼續跑步,想說要玩就要玩最好的,所以以加入校隊為目標,新生盃1500公尺跑4:40左右,田徑隊學長就來詢問加入意願,我非常爽快地答應了,學長還頗驚訝。一個月後的成功盃邀請賽1500公尺跑4:31第二名,不過我覺得自己從小跑馬拉松,且一直有在接觸路跑,所以5000公尺和10000公尺應該更適合我,所以就選擇那兩項作為專項。 ![]() 2008年成功盃田徑賽1500公尺(中) 五年來心境的轉變
大一到大二時很平常心,感覺成績自然而然就會進步,練習、睡覺醒來就進步了。大三和大四遇到瓶頸,練習得更認真,反而成績停滯甚至退步,當時興起想放棄的念頭,缺乏動力。 ![]() 2009年全大運10000公尺(右) ![]() ![]() 2011年全大運10000公尺(中) ![]() | 最大轉變是在升研究所的暑假,換了新教練、接受全新課表,他讓我們自己訂定目標,不管是長短期訓練計劃都比以前周詳許多,讓我們有很高的安全、可靠感,當時我以破全校紀錄為目標,從1500公尺到馬拉松。 編按:賴怡廷在這年也因此大躍進!離各項全校紀錄也只剩幾步之遙! 團隊和個人 升上研究所之後,年紀比大部份隊友都大,加上這一、兩年來有很多新進學弟妹,所以自然就會有種責任感,我會盡我所能幫助隊友或後進,現在練習大部份都一起練習,我會盡量扮演領跑角色,看大家進步比只有我自己進步來得快樂得多,所以我比較注重團隊。 ![]() 訓練方式的轉變 第一階段(大一、二) 因為學校只有我跑中長跑,所以平常練習時跟短跳選手一起練習,我就以週末路跑賽為主,每一致兩週就參加一場10~21km路跑來增加有氧能力。 ![]() 第二階段(大三、四) 開始完全聽彭貴賢老師的規劃,不過我都被分配和短跑選手一起練習,距離一樣、只有趟數不一樣,沒有其他針對長距離的練習,頂多就是跑環校,一般週里程頂多20~30公里。 第三階段(研究所) 新的教練周宜辰請林瑩展教練開課表,加入了很多速耐、有氧的課表,大致上有持續跑、長短間歇,相較以前都跑得比較多一點,鍛鍊期週里程大約70~100公里,訓練場所都是操場,為了要避免任何受傷的可能,教練建議我們盡量不要去跑外面,連慢跑也跑操場,難能可貴的是一個禮拜六天,中長八個人都可以一起練習,所以也不無聊。另外有一兩天會做重訓。 個人哲學 相信教練,不管遇到哪位教練我都會信任他。 短期目標 我可能會繼續攻讀博士,所以明年碩二不一定是最後一年,我的目標是挑戰1500公尺和3000公尺障礙一般男子組大會紀錄! 長期目標 未來畢業工作之後可能會轉往馬拉松發展,大學每年還是會跑一、兩場,原則上還是會避開大運會。 最喜歡的鞋子 ![]() 最喜歡的食物 ![]() 水果醋,幾乎每天都會喝一杯 最喜歡的書 ![]() 轉瞬為風(還有洪國智的文章,大笑) 最喜歡的演員 彭于晏 最喜歡的課表 10~15公里持續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