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談台日高中男子歷年5000m成績
文:臺灣長跑競技網 KC (2013/12/20)
近年來的日本高中生5000m,每年闖進15大關超過700人,每年跑進14:30的也突破百人,14:30以內的好手在日本高中田徑界才能勉強算號人物,也才是長跑迷們討論的對象。
回顧當年,日本第一位跑進14:30的好手是1967年的宮下敏夫,當時成績14:18.6將日本高中男子5000m紀錄推進了不少;我國當時跟宮下敏夫同一屆的高中生正是張金全,那時我國高中生最長的比賽項目是3000m,不過張金全在高三下首度參加台灣區田徑賽就拿下5000m、10000m雙金,但成績還未突破16分/34分。宮下敏夫後來田徑生涯5000m最佳成績又推進了半分鐘跑出13:48.2,而張金全的5000m/10000m田徑生涯最佳紀錄則驚人大躍進數分鐘達到14:04.0/30:04.2。
隨後十多年,日本高中生能跑進14:30的仍然非常的少,包括在日本紅透半邊天的馬拉松之神瀨古利彥,1974年高三時5000m最佳成績只有14:33.0,但即使如此這成績已經是該屆高中生最快,同時也登上當時日本高中歷年第四傑。而我國在這十多年當中的高中生則產生了另一位長跑希望黃文成,1976年將我國高中男子5000m紀錄大幅推進到15:14.8,也名列當時我國歷年第三傑。
1980年前後數年,我國高中長跑產生了史上第一波的黃金世代,張永政、官原順、梁燕琳、邱騰雙、林宏榮、何信言...等新一代的好手,在中長跑各項目紛紛跑出足以跟大學社會組相抗衡甚至超越的成績,包括了官原順、梁燕琳、邱騰雙同場三人1500m闖進四分關,張永政、林宏榮兩人5000m同場衝破15分大關,都是相當經典的戰役。
張永政1981年在澳洲跑出驚人的14:28.6,將我國高中男子5000m成績推進到國際一流水平,當時日本的高中5000m紀錄是吉富悟的14:17.4,兩國高中5000m紀錄相差只有11.2秒,是有史以來差距最為接近的一次。張永政的14:28.6如果放在當時的日本高中歷年排名可以排上第五位,僅次於吉富悟14:17.4(1976年)、宮下敏夫14:18.6(1967年)、鎌田俊明14:24.6(1969年)以及米村雅幸14:28.5(1977年)。
日本長跑在1980年代之後,"量"的方面呈現驚人的直線上升,每年5000m突破15分大關及14:30的人數不斷攀升,到了2012年底為止,歷年來跑進14:30的日本高中生已經達到1067人,而突破14分大關的歷代高中生也有45位,目前日本高中5000m紀錄是由佐藤秀和保持的13:39.87。
反觀我國在黃金世代之後,高中男子5000m水準再度陷入低迷的狀態,1982年之後十五年都沒有高中生跑進15:20,一直到近十餘年才又陸續又有幾位高中生闖進15:20。到了今日為止,我國歷年來跑進15:20的高中生只有15位,1979-1981這波黃金世代好手就占了六人之多。
當年張永政的14:28.6放在日本高中5000m歷年排名可以排上第五位,到了2013年底的現在14:28.6的成績在日本高中歷年排名早已不入流,在2013年正式掉出千名之外,但張永政的14:28.6青年紀錄對於我國高中生仍是遙不可及,就連15分大關,也是直到2012年,相隔三十多年之後李翰暄才成為繼張永政、林宏榮之後第三位踩破15分關口的高中生。
雖然我國高中男子中長跑水準在近年來有復甦的現象,不過我們還沒完全恢復三十年前的水準,但其他國家在這三十年之間卻早已又走到更前面的地方去了。看完上述台日兩國歷年來高中男子5000m的發展歷史,我們更感興趣也更重要的是台灣長跑未來的發展,這邊要提出一個選手"量"的問題來做總結與討論。
長跑運動在"量的提昇"其重要性可能比"質的提昇"更重要,有龐大的好手為基礎才更有機會從中出幾位超級選手,過分仰賴於一兩位選手對於一項運動的發展絕對不是好事。若能逐步增加高中長跑競技選手人數,相信對於整體水準能有正面效益並讓成績逐步提升。
最後讓我們很殘忍的面對日本近三十年5000m闖進15分內的統計表,希望能帶來一些正面的省思。
註一:每學年度成績採計以日本學制為主,從當年4月起至翌年3月止,例如2012學年指的是2012年4月起至2013年3月止的成績表現。 註二:每學年度人數統計以在該學年內曾跑出14:59.99以內的當時日籍高中生(含高一、高二、高三)為主。 |